氮化铜
库房低温,通风,干燥;防火;防震动,防摩擦,防冲击。
分子式:Cu3N CAS: 1308-80-1 密度:5.840g/cm3 外观:深绿色粉末,无气味 熔点:300℃ 溶水性:不溶于水 | 氮化铜是一种共价键金属氮化物, 在空气中常温下稳定,在氧气中400℃时则激烈氧化。 在真空中约从450℃开始分解。 溶于稀酸(生成铵盐),在浓硫酸、浓硝酸中激烈分解。 晶态的氮化铜是简立方的结构,晶格常数为0.3817nm。 氮化铜薄膜是棕褐色的半透明薄膜, 其在湿度为95%,温度为60℃的条件下放置15个月后与初始相比, 没有任何光学性能的改变。 氮化铜粉末晶体处于非稳态相,颜色为紫黑色, 其在真空中360℃左右发生分解,即2Cu3N=6Cu+N2反应。 |
氮化铜晶胞属于反三氧化铼(anti-ReO3)型立方结构,空间群为Pm3m(221),Cu原子占据立方晶胞边线的中心,N原子占据立方晶胞的顶点, 由于Cu原子未能占据晶格(111)面的紧密位置,在立方结构中留下了许多空隙,使得这种结构极为特别,当Cu原子或者其他原子填充到这些空隙位置,会引起薄膜光学和电学等性质的显著变化。
一:以铜氧化物、铜盐为原料加入到耐高压反应器中,排出反应器内空气后,同时向反应器中加入溶剂介质以及氮化剂,对反应器进行加热升温至50-350℃,反应器压力保持在0.1-35.0Mpa,并在该状态下反应0.5-5.0h,在加热状态下,降低反应器内压力至0-0.5Mpa,分离出固体粉末,即得到粉末状氮化铜。该方法在超(近)临界体系中制备氮化铜粉体,制备过程简单,制备方法对原料的适用性强,所得氮化铜较纯净。
二:用铜靶材作为溅射源,采用磁控溅射方式,可制得氮化铜薄膜。
氮化铜是一种在常温下处于亚稳态的半导体材料,它的热分解温度仅为300-450℃,有较高的电阻率以及在红外光和可见光波段有较低的反射率,已成为目前光电存储和电子集成领域中倍受人们青睐的新材料。
(1)光存储
氮化铜薄膜的低温热分解特性和可见光、红外波段反射率低的特点,为它在光存储的应用创造了可能性。经过热处理后的氮化铜薄膜的反射率明显增加,曲线与直接溅射得到的Cu膜较为接近:尤其在765nm处,氮化铜薄膜的反射率从20.5%增大到86.5%,这与Cu膜的88.4%非常接近。这说明氮化铜薄膜在此光波段反射系数的明显差异,为氮化铜薄膜成为新型光记录介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。
(2)太阳能电池
太阳能电池是半导体材料与新型材料在应用领域的最重要目标之一,氮化铜薄膜就具有在这一领域的潜力:采用调节氮化用薄膜中化学成分配比的手段,能够优化它的光学带隙使得光伏电压可以达到最大。
(3)金属化的应用
当对氮化铜薄膜加热或用电子束、离子束、光线照射到薄膜表面时,它就会有金属铜产生。
(4)锂电池负极材料
由于氮化铜的可多种离子掺杂特性,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性能优异的锂电池负极材料。